惠山泥人: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穿的是豪华绚烂的京剧行头,秀的是仪态万方的昆曲身段,贵妃醉酒、游园惊梦、霸王别姬、醉打山门……你能想到的戏剧中最美的时刻,都在上面定格。你以为这是梨园子弟在开选秀大会,你竖起耳朵,试图从唱腔中分辨梅兰芳和俞振飞,但是你却发现,敲打鼓膜的不是西皮、二黄的声响,也不是缠绵悠远的水磨腔,而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这里是无锡惠山古镇,你看到的是惠山泥人,感受到的是由泥人艺术而产生的臆想。
打泥:祠堂门缝中飘出的绝响
古镇一隅有赫赫有名的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惠山泥人的介绍之后,才知道,惠山泥人和惠山祠堂本是连体婴儿——惠山泥人全盛时,惠山古镇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泥人一条街”,大小的泥人店面、作坊有120家之多,祠堂118家,每一个祠堂必定隐藏着一个泥人作坊。
一板车黑泥送进祠堂,叮叮当当的打泥声就从祠堂门缝中飘出,惠山古镇大小祠堂星罗棋布,于是打泥声就成为了古镇的呼吸。大人掩着门用大木槌在祠堂里打泥,小孩收集了散落在石板街上的泥土后,抡起自制的小木槌在青石板上模仿,于是惠山泥人技艺就从打泥开始,在这槌起槌落间延续了下来。父子相承、师徒相传,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惠山泥人最终从祠堂看门人打发时间的小把戏和贩夫走卒贴补家用的小营生,成为闻名天下的文化遗产。
但是,如今在古镇上空回荡了数百年的打泥声正面临销声匿迹的危险:曾经人丁兴旺的祠堂已经门前冷落车马稀,祠堂看守这一惠山特色的职业在建国后就已经消失,整个惠山古镇,除了惠山泥人厂外,已经找不到几家像样的泥人作坊。再加上经过数百年的开采,惠山北坡适合制作泥人的黑土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惠山地底还有黑土留存,但是在凶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惠山周围已经找不到一片涵养“磁泥”的水稻田。
捏泥:指尖上的市井梨园
周末,惠山古镇塞满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很多人来惠山,是慕泥人之名。惠山泥人是无锡的“三大特产”之一,对泥人的记忆尘封在每个无锡人的记忆里。
泥
惠山泥人工艺本无固定之法,但是经过这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捏塑十八法”“彩绘七法”“装光四法”等一大批口诀被总结出来。新一辈传承人学艺要比老一辈业师容易得多。
惠山传统手捏泥人最传统的制作方法叫“捏段镶手”,除头部是印制外,其余部分,包括身段、四肢都是手捏出来。
工具
首先根据要捏的戏文,把泥块用弓弦切成大小不等的泥条,切下的泥条要控制比例,因为有的泥条用来做头,有的做手,还有的做手脚或裙摆。如果对人体比例不熟记于心,那么“组装”起来,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捏脚
捏身
手捏泥人的制作过程,总结起来就12个字: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分步进行。手捏泥人和制陶、雕塑不一样,制陶、雕塑是做减法的艺术,而手捏泥人却是在做加法。头、手、脚、身段身体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分开做,然后拼装起来的。
做手捏泥人是个力气活,最费力的是揉透。在捏泥人前一个月,要像揉面一样把泥先揉透,以手推出来没有毛面,捏上去爽手为宜,这火候要自己控制,同样的泥料,因为揉的时间、力道不同,捏出的泥人就会风格迥异。“女孩子因为力气不够,所以揉出的泥较男孩子来说韧性、磁性都有欠缺,所以艺术性较他们要打折扣。
彩绘:别把装金的泥人不当菩萨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粗货”的代表,最能体现惠山泥人的彩绘风格:红、黄、青、绿等原色对比使用;且在原色上,往往覆盖同种色纹样,有时还勾金银线。这样使惠山泥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特有的风格就是“粗货”能被市井百姓垂青的重要原因。
而手捏戏文的彩绘却与“粗货”截然不同。捏戏文还特别重视开相;先用粗狂有力的线条,了了几笔勾勒出人物大的气场,再用极简要的笔墨与用色,刻画人物的个性;在纹样装饰上,手捏戏文也别有—番情趣,一根铁丝上面加几个皱折就成了张飞的丈八蛇矛;火柴上缠绕一根红丝带就成为穆桂英人心红缨——无论是装饰还是纹样,都取自生活,这让惠山泥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曾几何时,惠山泥人是惠山最有生命力的产业:从1890年,惠山七家泥人作坊成立 “耍货公所”开始,惠山泥人就不再是作为一门手工艺而是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而存在。至上世纪50年代,惠山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联社”与“泥人合作社”;到1988年,仅惠山一地个体泥人店及泥人业师总数约三百多。而今,来到惠山古镇,店铺所剩不多,从业人员也大量减少。
祠堂相继关门,泥人业师纷纷转行;戏曲衰落,泥人失去了票友这一最大买主。日薄西山的产业再也招收不到愿意一辈子做泥人的学徒,老一辈业师依然要老骥伏枥做中流砥柱。
如今,锡惠公园管理处在中国泥博馆、匠人坊面向游客开放了惠山泥人DIY体验,矢志不渝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惠山泥人的品牌在海内外游客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植于吴文化沃土的惠山泥人,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中,绵亘不息。期待在各方的努力下,惠山泥人技艺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继续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